初春到清明学会这些用饵的讲究鱼情差鱼口也不会太差

春季钓鱼,不管从渔具、饵料,还是从钓法上,都非常类似于冬季,我们在冬季野钓,入冬之时,距离秋天离开,也没有几天,所以即便立冬了,和晚秋的气候几乎没什么太大的区别,而一直持续到小雪前后,气温才会明显下降,但是,用饵、钓法上都要有所调整。

到了冬至进九,北方大多数地方都水面已经冰封,钓鱼也变成了冰面垂钓,一直到过了年,节气上的立春到了,但是情况就反过来了,立春到雨水之前,即便气温开始有所回升,但也就比三九四九好一些,而且随着日间气温回升,昼夜温差非常明显,鱼口飘忽不定。

相应的,我们在钓法、用饵的思路上,也要随着节气、气温等,不停的做调整,如何用饵,如何在相应的时节里,使用相应味型的饵料,就变得非常重要了,那么,我们在实战的时候,到底应该如何做呢?

立春至惊蛰,虫腥效果好

从立春到惊蛰,前后大约30余天,日间最高气温的曲线,几乎是一直上扬的,但是到了夜间,最低气温却始终比较平滑,这样的气温变化,会导致昼夜温差明显,鱼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水温的这种变化。

我们在配饵时,饵料的味型以虫腥为主,或者直白一点说,使用虫饵做钓甚至打窝,诱鱼效果相对来说,是更好一些的,虽然商品饵的腥味浓度也能调整到一个较浓的区间范围,但是,虫饵在安全性上,天然就比其他类型的饵料要高上一截子。

当然,在这个季节做钓,最难的并不是如何刺激鱼开口,而是如何吸引鱼群进窝,初春一来昼夜温差大,二来风多,而且风力等级也不小,所以不同水温,水温的区间值也不一样,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发窝的效果,为了应对这种情况,在窝料中加上一些切段的蚯蚓、鲜活的红虫,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。

惊蛰至清明,藻腥的比例要适当的增加

惊蛰一至万虫惊,虽然惊蛰这天并不是一定会打雷,但是过了这一天,不仅各种昆虫都开始陆续复苏,各种水草也开始滋生,对鱼来说,食物的来源,尤其是安全的食物越来越多,我们在钓鱼的时候,虫饵做钓饵,效果始终未变,但是在配置窝料的时候,就要考虑增加藻腥的比例了。

其实这一点很容易理解,在这个时节,水藻会早于水草开始复苏,而此时的水草,还没有滋生到让鱼随意进食的程度,即便昆虫开始复苏,实际上,鱼在水中的主食也并不是水中的昆虫,但是水藻已经的滋生速度,已经开始进入到一个比较快的节奏了。

所以我们配置窝料的时候,就可以适当的加入一定比例的藻腥,藻腥占比,根据气温的区间不同,是有所区别的,如果气温还是偏低,那么窝料中藻腥的比例不宜超过20%,如果气温偏高,那么藻腥的比例就不应该低于40%。

那么加入藻腥之后,是不是就一定能诱鱼进窝了呢?还是要适当的加入一些腥香饵料,气温偏低时,藻腥和腥香的饵料1:1,到气温开始回升之后,藻腥和腥香的比例放到4:1,诱鱼效果就非常的不错。

清明过后,腥味比例要开始大幅度减少,酵香、果香的比例要适当的提升

过了清明之后,除了少数北方的偏远地区,大部分的地域的气温已经回升的非常明显了,再加上各种淡水鱼陆续进入摆籽期,虽然鱼的觅食越发强烈,但是鱼的警惕性也越来越高,而且,饵料的味型越腥香,甭管是什么类型的腥味,都会招惹大量的小鱼群进窝。

在配置饵料以及准备钓饵的时候,酵香、果香、奶香味的饵料,在诱鱼效果,减少窝料对鱼的警惕性,效果还是很不错的,但是,在使用该类型的饵料的时候,饵料的味型层次不能太过于复杂。

在这个时节垂钓,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,这个时节也正是摆籽的季节,如果正好遇到鱼即将产籽,尚未产籽的时间段,鱼口是非常糟糕的,甭管我们使用什么样的饵料,鱼都不会开口。

反之,如果运气好,我们遇到了产籽后鱼群,那鱼口是非常狂暴的,当然了,在这个时节,建议练练手即可,钓上的鱼,别管是什么鱼,都尽量做到放生,毕竟步入三四五月,鲫鱼、鲤鱼、草鱼、、鲢鳙、黑鱼等淡水鱼都开始陆续进入摆籽期。

钓上一条未摆籽的鱼,就意味着在未来,至少百十条鱼被我们提前扼杀了,钓鱼不是罪过,一味的追求渔获的数量,这就不太合适了。